云南纳西族童谣 活态演述抢救性影音记录
纳西族童谣是以纳西母语为载体,用语言的自然节奏和韵律呈现儿童思想情趣的歌谣。主要流传于中国西南横断山纳西族聚居地区,集中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纳西族童谣是历代纳西人民口耳相传的儿童歌谣,是纳西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生较早的民间文学和纳西族民间音乐有机结合的儿童文学重要样式。纳西童谣的语言教育价值、社会教育价值、科学教育价值,是纳西族文化的灵魂,是丽江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纳西族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财富,是使纳西儿女能最深层地感受自己的重要方面,还是纳西族的文化在世界文化日益广泛的交流中保持自己个性的重要方面。 纳西是古代西北河湟地区南迁古羌人的后裔,1600年前东晋时期记述金沙江流域的文献中,就已出现摩沙、磨些、麽些等现代纳西族的古族称,而语言和童谣的产生则更为久远。它们随着族群的演进,语言的发展,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不断创作、传播、演化、发展。现存童谣《阿得波建新城》是描绘600年前阿得建设丽江古城的作品;《雪山高又高》等童谣在传承人和顺林家族中已传承五代,可确知纳西族童谣传承脉络清晰,传承历史悠久。现存460多首纳西族童谣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有摇篮曲、游戏歌、问答歌、字头歌、放牧歌、手指歌、数数歌、叙事谣、谜语歌、颠倒歌、新童谣等11个种类。句无定言,段无定句,歌无定韵的民歌体特征显著。总体上看,在充分发挥纳西语特点的基础上,特别注重于意蕴的交流、词语的对仗、语句的节奏和语音的和谐,无论句数、句式、韵律、衬音、往复等手段都以服务童谣本身的韵味和内容为核心。 传统纳西族童谣的传承以祖传孙、母传女、玩伴相传、邻里相传的社群传承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带来生活环境、语言环境以及交流方式的巨变,传统文化生存的土壤已产生了改变。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步伐的突进,带来生活环境、语言环境以及交流方式的改变,过去伴随儿童成长的童谣,已逐渐淡出他们的生活,为其他娱乐、学习方式所替代。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总人口约有31万的纳西族,日常用语以纳西语为主的占比已不到60%,处于学习、传承纳西族童谣黄金期的少年儿童仅有2-4万人。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熟人社会的打破,传统祖传孙、母传女、玩伴相传、邻里相传的传承链条已呈现出行将断裂的状况。30多年来,经过文化、教育部门及相关工作者的努力,在实践中探索与母语教学、音乐教育、节日比赛等相结合的模式,已初步形成儿童学校教育与传统民间传承协同共济的传承环境。但是,纳西族童谣的传承延续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及时抢救这一文化瑰宝已刻不容缓。
-
民族:纳西族主题:民间文学
-
民族:纳西族主题:民间文学
-
民族:纳西族主题:民间文学
没有相关内容。
没有相关内容。